见惯不怪的玻璃器皿,在古代可是奢侈品发表时间:2020-04-29 17:05 见惯不怪的玻璃器皿,在古代可是奢侈品 如今,玻璃器皿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日用品,似乎见惯不怪了。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代,玻璃器皿可是数一数二的奢侈品,一度是皇宫贵族的专属,普通百姓一般都用不起。 追根溯源,玻璃大概是在4000年前由古埃及人发明。在古代的罗马时期,由罗马人制作的彩色玻璃通过印度被引入东方,秦汉时期古籍中常见的“流离”是梵文玻璃一语的早期音译。从西汉“玻璃矛”以后,“中国琉璃遂贱”,后来有了琉璃作坊,但琉璃的制作方法不久后失传了,隋朝工艺家何稠只好用绿瓷作代用品。这就是后来用作建筑材料的“琉璃”的滥觞,但和玻璃其实沾不上边儿的。 直到元、明、清时期,玻璃生产才开始普及,清康熙在清宫设玻璃厂,聚揽了来自山东和广州的能工巧匠。那是制造玻璃还是使用西方传教士和技术人员引进的西欧技术,虽然创造了一大批玻璃新品种,但品质跟西洋玻璃还是存在不少的差距。 因为刚引进来时对制作工艺还未完全掌握,所以,之后的很多玻璃物件都是从西洋直接运送过来,所以这就使得玻璃在当时更加名贵,普通百姓空有看的份,只有皇亲国戚或是显赫的贵族才能享用,不过,当时主要是用来装饰房屋,不像现在用来做器皿用。所以可以说,在当时,玻璃制品是一种身份象征。 清朝皇帝许多日用品如笔架、喝水用的茶杯、玩乐用的珠子、还有鼻烟壶等都是玻璃制品,甚至在一些重大的中国传统节日或祭祀时,他们都会采用玻璃器皿。不止皇亲国戚,对玻璃器皿的喜爱也体现在民间的大户人家里。在不少描写古代的书籍中,我们也能一窥当时人们对玻璃这种奢侈品的追捧。比如四大名著中的《红楼梦》,就曾多次提及和描述玻璃器皿。比如某一章节就说,贾蓉曾因为家里要来一位有身份的客人而跑到王熙凤那里百般讨好,其目的,只是想借一个玻璃的炕屏来冲门面。 玻璃的尊贵还体现在当时的政治和外交上。政治上,通过官服上的玻璃饰品的颜色和品质来区分官衔的高低主次。外交上,在迎接外国使节时,通过赠予玻璃制品以示友好。 即使是在淡薄清雅的文人界,也不乏对玻璃器皿的钟爱,玻璃制成的墨砚、笔洗等文具,彰显出一种文人的高雅气息。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,古代对于玻璃制品的追捧和尊崇,很大原因是因为玻璃制造技术的不成熟而导致产量稀少,如今,玻璃制品早就走上批量生产的流水线,已经平民化,不再是奢侈品,工艺也显然比古代更为先进和美观。
文章分类:
玻璃知识
|